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光心
2024年12月16日,过会一年半的宏工科技终于获准提交注册。然而,根据公司注册稿发布的最新一期财务数据,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且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期限结构均有所恶化。
此外,公司研发费用率、专利数、核心技术人员弱于可比公司,是否会影响公司的长期产品竞争力?
锂电产能建设放缓 公司业绩增长与经营性资产管理承受压力
宏工科技主要产品为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用于实现流程型工业中物理形态为粉料、粒料、液料及浆料等物料的处理。
公司主要面向的行业包括锂电池及正负极材料、精细化工等。报告期各期,公司收入大部分来自于锂电行业,近三年又三个季度公司在锂电池行业的产线销售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50.62%、71.20%、76.10%、80.05%。
然而,近期锂电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主要参与企业在下行周期不再盲目地扩大资本性支出。
据高工锂电统计,2024年1-10月,中国锂电池新增规划项目(含签约、公告、开工,下同)57个,较2023年减少40%,规划产能约545GWh,较2023年下降超60%。按项目公布的投资金额计算,2024年1-10月中国锂电池规划投资总额超1700亿元,较2023年减少70%。
公司下游领域扩产节奏放缓,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公司营业收入出现下滑。
2024 年 1-9 月,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 26.44%及 37.42%。此外,根据公司的盈利预测,公司 2024 年全年营业收入预计下滑 30.4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下滑 27.55%。
另一方面,下游客户扩产速度放缓也拖慢了验收、回款进度,存货与应收账款的期限结构发生恶化。
由于公司从发货到验收的时间间隔相对较长,所以公司存货主要是发出商品。2021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一年以上发出商品的账面余额分别为2,638.66万元、1,903.22万元、19,516.45万元和 38,846.55万元,占发出商品的比重分别为14.56%、1.65%、17.84%、47.00%。受此影响,公司近三年又三期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405.08万元、2,178.38万元、4,240.73万元和3,938.64万元,整体呈上升趋势。
公司表示,如未来下游客户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一年以上库龄发出商品金额持续增加,则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将进一步增加,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近年公司账龄一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也在持续增加,最近两年及一期末分别为 18.35%、34.22%、50.15%,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降,最近两年及一期分别为 3.17、2.09、1.00。截至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超14亿元,占总资产的37.85%。
较高的应收账款余额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的资金周转,限制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若市场环境变化或应收账款客户自身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公司发生坏账损失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
然而,当前市场普遍认为锂电产能建设延缓的趋势仍将继续。
据媒体分析,2025年及之前计划投产的项目,因为已投入过半,目前不太可能取消,但大概率会延期,以躲避收缩周期,减轻产能过剩压力。而2026年之后计划投产的项目大部分尚未开建,因此搁置、暂停、取消的损失更加可控,最终真正投产的比例不会太高。产能过剩未来两到三年会长期存在,但并不会达到过剩数倍的严重程度。
如此看来,宏工科技未来几年的发展之路不会太好走。
核心技术人员学历弱于同业 研发费用率、专利数处于行业低位
从研发费用率角度来看,宏工科技的研发费用率常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其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近三年又三期,公司与行业平均研发费用率的差距分别为2.31pct、1.86pct、2.83pct、3.11pct,且2021年、2023年两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在五家公司中排名倒数第一。
此外,公司专利数量也是五家可比公司中最低,仅有413个,相较倒数第二的瀚川智能仍有不少差距。公司对此的解释为“受制于有限的融资渠道,公司资本规模、研发体量小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考虑到瀚川智能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不到1亿元,远低于宏工科技,该解释貌似缺乏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相比同业也相对薄弱。其中任职研究院院长的余子毅先生为本科学历,任职机械设计副总监的姜伟先生为大专学历,此外,另外五位核心技术人员的学历也为本科或大专。
对比之下,根据iFinD披露的高管持股及报酬信息,截至2023年,瀚川智能7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5位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海目星4位核心技术人员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先导智能和赢合科技(维权)未披露相关信息。
公司也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尽管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技术创新机制和较为成熟的人才队伍,但公司高端专业人才的储备仍难以完全满足快速开发新产品、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的需要。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产品线的不断扩充和经营规模的持续增长,公司对信息化技术、工艺技术等方面高端人才的需求将变得日益迫切。公司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为未来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